认识“垛田”
江苏兴化垛田☝
中国南方沿湖或河网低湿地区
用开挖网状深沟或小河的
泥土堆积而成的垛状高田。
地势高、排水良好、土壤肥沃疏松,
宜种各种旱作物,尤适于生产瓜菜。
垛田间有小河间隔,
不便行走,
须用小船接送,
再加田面较小,
不利于机械化作业。
兴化垛田视频☝
“垛田”产生的原因
兴化地处江苏中部的里下河腹地,历史悠久、 人杰地灵。据该市林湖乡南荡古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 42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这片土地上生产劳动、繁衍生息,素有“汉唐古都、淮海名郡”之美称。境内河湖港汊纵横交错,密如蛛网,但地势低洼,形如“锅底”,故有“水乡”之谓。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兴化垛田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范围示意☝
1.环境变迁是垛田产生的客观因素
其环境的演化的顺序是: 湖→荡→平地,大量湖荡的出现,说明兴化地区的环境已经由 濒湖而居的临水状态逐渐转化为陆降水升的沼泽水荡。
大量荡地的出现,表明兴化地区的湖泊始已日益被淤浅为滩地,芦苇密布,形成芦荡相连的景观,这种沼泽水荡的出现,为垛田的诞生提供了客观基础。
2.应对水患、抗灾减灾是垛田形成的客观需求
从《咸丰重修兴化县志》的记载来看,在明代以前,兴化地区生态环境优良,河湖众多,水流顺畅,鲜有水灾发生。
兴化地区的洪水主要来自“四湖”、“三河”及 “一海”。一到汛期,各河湖来水迅速向位于锅底洼的兴化地区汇集,形成“诸水投塘”之势,兴化于是成为洪水的重灾区,在上游来水和下游海潮的夹击下,涝灾频繁, 有“洪水走廊”之称。
“垛田”的特点及优缺点
提到垛田的特点,排在第一位的当然是防洪, 但是由于建国后里下河地区大规模水利设施的修建,防洪在当地已不太重要。除了防洪之外,垛田还有其它独特的品质,为其它土地利用方式所不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其一,果蔬飘香。垛田独特的岛状耕地,因是荒滩草地堆积而成,土质疏松养分丰富,土壤中富含有机质及钙、铁、锰等多种微量元素。加上面积不大,四面环水,光照足、通风好、易浇灌、易耕作, 最宜各类果蔬的生长。垛田良好的气候条件和垛田人对于蔬菜栽培的独到方法,使得生产的蔬菜无论是品质还是产量,都是普通大田种植不可攀比的。历来垛田盛产的各类瓜果蔬菜,一直是兴化及周边地区百姓的“果盘子”、“菜篮子”。上世纪 50 年代兴化垛田油菜籽单产曾创全国之冠,有“垛田油菜,全国挂帅”之誉。目前仅垛田一镇的年产蔬菜就达 26 万吨,为此,兴化又有“蔬菜之乡”的美称。
其二,盛产鱼虾。垛田地区“三分土地七分 水”,独特的地理地貌使得当地各种淡水鱼虾聚集,且滋味鲜美,远胜它处,有“江北淡水产品博物馆”之美誉。
其三,景色秀丽。垛田形态各异且大小不等, 大的几十亩,小的只有几分、几厘。垛田四面环水, 垛与垛之间各不相连,犹如海上小岛,故有“千岛之乡”的美称,当地县志中所载的“昭阳十二景”就有三景和垛田有关。
优点:
垛田地势高、排水良好、土质疏松、养分丰富,其面积不大四面环水,光照足、通风好、易浇灌、易耕作,宜种旱作物,适合各类蔬菜的生长。
缺点:
当地河湖密布、气候暖湿、地势低洼,农田易遭受渍涝灾害。垛田间有小河间隔,须用小船接送,再加田面较小,不利于机械化作业。人口增加,耕地面积不足。
“垛田”的价值
第一,科研价值。
垛田是里下河最具典型意义的活化石,是研究当地生态环境变迁和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一件珍贵标本。几百年来垛田地区基本保持原有的地貌特征,田间劳作无舟不行,家家有船,户户荡桨成了一道罕见的风景。
另外,由于垛田地理地貌的独特性,现代化的耕作方式在这里一直无法展示拳脚功夫。至今,垛田地带还保存原始古老的农耕方式,使用自然肥料: 如罱泥、扒渣、搅水草等。
第二,文化价值。
兴化地区早先受楚文化的滋养,后又融入吴文化的内涵。深厚的文化积淀,造就了众多文人雅士,也孕育了丰富的民间艺术。垛田邻城而居,老百姓又常进城卖菜买货,能较多较快地接受文化信息的辐射。这里曾留下大文学家施耐庵的足迹,又是郑板桥的出生之地,晚清有 “琼林耆宿”王月旦。得益于此,垛田的民间文艺可谓是根深叶茂。
其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 高家荡的高跷龙、垛田歌会、垛田农民画等,都有鲜活的地域特色和垛田风情。2002 年,垛田镇成为苏北地区唯一被省命名的“江苏省民间艺术之乡”,这一点我们也应该注意保护和挖掘。
垛田农民画☝
第三,旅游价值。
垛田地区万岛耸立、千河纵横的独特地貌和独特景色,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唯一的。古昭阳十二景中垛田独占三景: 两厢瓜圃、十里菱塘、胜湖秋月。每年的清明节前后,油菜花盛开的季节,千垛万垛一片金色,十里八村阵风送香。荡舟其间,你会看到"河有万弯多碧水,田无一垛不黄花"的美景,体验那"船在水中走,人在花中游"的感受。垛田春色,吸引了多少中外游人的目光,倾倒了多少文人雅士的情怀。
因为专注所以专业
优质内容值得传播
推荐转发评论留言
欢迎标注来源转载
实现“垛田”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
1、建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促进农耕文化的传承。
设立工作站和研究中心,通过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保护,带动该地区的农业和农村发展,尤其是在农业、生态、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方面。如:举办千岛菜花旅游节;开展垛田故事会,宣传垛田特色文化;
理念:“现代骨、传统魂、自然衣”
2、发展水产品加工业,创立特色农产品,发展高品质、高效益、高附加值的生态农业。
加强科技投入、“互联网+特色农产品” “飞”向全国、飞向世界!
3、保持农业特色,适度发展观光旅游。
“河有万湾多碧水,田无一垛不黄花”
乡愁文化
民俗文化
农耕文化
美食文化
认识“圩田”
江苏的圩田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20年11期 摄影/孙华金☝
圩田视频☝
圩田有着众多的“别名”
如垸田、坝田、湖田、桑基鱼塘等
在长江下游叫“圩”,中游叫“垸”
从鸟瞰角度来看
各种圩田像是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棋盘
——外堤是棋盘边缘
内部纵横的河道、内堤、道路
则是棋盘经纬,池塘、村镇则像是一枚枚棋子
“圩田”的功能
一、生产功能:
圩田常常具有很高的生产能力,是一种高效的复合农业生产模式。《戒庵漫笔》曾记载太湖常熟圩区的谭氏兄弟通过筑堤、开河、挖池等处理,把圩田划分为六区,进行分级分区综合利用的案例,其农业种植收入是普通农田的 3 倍,而副业收入又是农田种植收入的 3 倍。而桑基鱼塘作为重要的圩田土地利用模式,是一种桑、蚕、鱼、草相互结合形成具有良性循环的有机整体, 构成一个复杂而高效的水陆相互作用的人工生态系统,经济效益更高。
二、生态功能:
同时,圩田也具有相当的生态功能,最为突出的就是水资源的灵活调配。水渠、内河与外围河湖构成一个完善水系网络,具有很强的滞洪排涝灌溉功能。
其次,圩田作为次生湿地,水陆边缘效应明显,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例如桑基鱼塘以基面和鱼塘为栖息地,以桑、蚕、鱼为中心环节,构建了内在联系非常密切的生物链,形成水陆相互作用、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
三、文化功能:
圩田景观是河网地区的特色农业景观,是低洼地区乡土文化景观的典型代表。
首先,圩田景观是当地人为了更好地生存而采取的土地利用方式,这种改造利用通常是以维护土地和自然过程的健康连续为前提的,它是属于土著居民的地域景观。因此圩田景观是水网地区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典范,具有很高的乡土文化价值。
另外,圩田景观具备很高的农业美学价值。与纯艺术性的审美标准不同, 作为一种农业景观圩田模式的美学价值并不完全由外在形式美所决定, 而在于圩田水岸交错的外在形式是以真实的生产功能为基础的。这种由功能外化于形式的美感是圩田美学价值的所在,也是其作为生存艺术的体现。
习题训练
江苏兴化垛田镇位于兴化市东部,地面平均海拔不足2米,农田易遭受渍涝灾害。先民们为了抵御洪水,在低洼地区挖河泥垫高农田,垒土成垛,垛上耕种,形成了垛田。垛田形态各异,大小不等,大的两三亩,小的只有几分、几厘,垛与垛之间互不相连,四面环水。下图为垛田镇垛田景观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垛田镇垛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 地势低洼 B. 河网密布
C. 气候湿润 D. 地狭人稠
2.当地每年都要把河道和沟渠中的淤泥挖出来,堆入垛田之中,此举的作用有( )
①清理河道和沟渠,利于排水通航
②加固垛田,减少水土流失
③加深拓宽河道和沟渠,增加储水量
④给垛田增加有机肥,改善土壤
A. ②③ B. ①④
C. ①② D. ③④
3.以下做法不利于垛田镇生态、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的是( )
A. 沟渠变鱼塘,饲养多种鱼类
B. 沟渠变藕塘,发展莲藕业
C. 垂钓,划船,发展观光农业
D. 农田变别墅,开发水乡住宅区
参考答案
【答案】
1、A 2、B 3、D
点击此处查看本题解析
2021年全国乙卷37题:
圩田是在低洼地筑堤围出的田地。图5所示圩田海拔6~7米,种植庄稼;巢湖多年平均水位8.03米.据记载,在清朝嘉庆年间,三河镇濒临巢湖。
(1)推测该圩田区适宜围垦的自然条件。(6分)
(2)分析图示河流三河镇以下河段的形成。(6分)
(3)说明这些圩田易发水灾的原因。(6分)
(4)有人建议把这些圩田从种植庄稼转变为湿地发展水产业。请从下列两方面选择其一作答,分析圩田这种利用方式改变的作用。(6分)
方面①改善巢湖水质
方面②缓解巢湖沿岸地区洪水威胁
参考答案
【答案】
点击此处查看本题解析
农业分析是一个重要的考点。在高考地理中,对于农业的分析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
一、农业的特点
地域性、季节性、周期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二、农业区位因素
(地域特征←匹配→作物特征)
北麦南稻
(一)自然地理区位:地形、气候、水源、土壤(地、气、水、土)
1、地形
(1)地形类型:平原种植业、山地林果业、高原畜牧业——因地制宜
eg :江西千烟洲立体农业:丘陵、山地面积大,平原面积小,高效利用土地。
(2)地势起伏:地形平坦利于耕种,有洪涝的威胁;地势起伏不利于耕种,便于排水。
eg :茶叶种植在丘陵
2、气候
(1)气温
①热量:决定农作物的熟制(一年x 熟)、生长期(一年中适宜生长的时间)和生长周期(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时间);
eg :东北地区,生长期短(仅夏季的几个月),作物的生长周期长;海南生长期长,作物的生长周期短。
tip :一般生长周期长,营养物质积累多,品质好
②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质积累(温带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砂质土、果园铺鹅卵石增大温差);
tip :果蔬作物种在温差大的地方品质好,如:新疆的瓜果品质好
③各月气温:东北冬季寒冷冻死病虫害;春秋低温多寒潮;夏季高温旱灾(长江流域伏旱)
(2)降水
①总量:决定耕地类型(南水田、北旱地)
②季节变化:季风气候——大,多洪涝灾害;
温海洋气候——小,多阴雨天气,不适宜农作物生长,适宜牧草生长。
(3)光照:光照强,利于果蔬( eg :红苹果、红番茄)上色,品相好;晴天多,光照好,温差大,有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
(4)水热配合:地中海气候——雨热不同期,水热配合不好;
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水热配合好。
tip :一般热量条件和产量有关(热量条件好,产量高);昼夜温差与品质(糖分积累)有关。
3、水源:河流、湖泊(淡水湖)、降水、冰川融水、积雪融水、地下水——满足植物灌溉需求即可。
eg :山泉水灌溉对提高农作物品质的作用:水源洁净,富含多种矿物质;水温低,延长生长周期。
4、土壤:常见土壤及其肥力
东北黑土,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黄土高原由于水土流失,土壤贫瘠;
红壤淋溶作用强,较贫瘠;偏酸性,适宜茶叶、柑桔生长;
水稻土人工种植形成,土壤肥沃;
冻土(高纬度、高海拔)不适合农业发展;
河流堆积地貌,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火山活动(板块运动活跃)火山灰土壤肥沃,
(二)社会经济因素:市场、政策、交通、劳动力、技术(市、政、交、劳、技)
1、市场:决定了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①迅速占领市场:物美价廉、品质好、错峰上市、反季节(时间差)、市场营销、需求量大;
②市场竞争力小:同类产品替代、距离远、市场营销;
2、政策:科技园、产业园等或出现政府、统一等,都是政策支持
3、交通:(写出具体的交通方式)( XX 联运,减少装卸)交通便利;
4、劳动力:廉价劳动力数量多——看国家、地区经济
劳动力素质高(人才)——看国家、周边的高校、科技产业园区
5、技术:
(1)机械化: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的专业化(如:我国东北、美国农业机械化水平高、商品化程度高);
(2)生产技术:培育良种、栽培技术、温室大棚、灌溉技术、病虫害防治等;
(3)冷藏技术:使得农作物销售范围扩大(如:沿海的海鲜卖到内陆)
eg :高校及研究所:培育优良品种;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加强农业设备研发和推广;治理虫害
三、农业区位因素变化
1、自然地理因素:相对稳定
2、社会经济因素:
(1)市场: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高品质的追求
(2)政策:对技术产业、助农、惠农产业的支持
(3)交通:交通完善,冷链(保鲜、冷藏)技术进步
(4)劳动力:高素质人才增多
(5)技术:育种技术、种植技术、农业机械技术进步
15G备考资源,随问随答,专题设计,优质课件,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注: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自我们都爱地理、中学地理研究、中学地理课、匠心地理、轻轻松松学地理、高考地理、讲地又讲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这般学地理等各地理公众号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内容。
顺手点击文末四符
分享收藏在看点赞
这是我们坚持不断
持续不停更新动力
上一篇 优质法治教育资源将覆盖大中小学